4月份看板人物—王怡修助理教授
數據不代表全部的事實,但數據就是科學的基礎
最近,還是會聽到有人說台灣經濟很差、失業問題嚴重云云… 明明數據顯示出來的情況就不是這樣,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偏誤看法呢?是20年來經歷過薪資停滯、無薪假、失業率陡升所帶來的創傷一直揮之不去所致嗎?時移事往,現在的勞動市場可是賣方市場、大缺工時代呢!談論著不合現實的焦慮,矇著眼對於數據的變化視而不見,究竟是活在哪一個時空呢?
數據雖說不代表一切,但完全忽略數據所反應的現況,立論怎麼可能會有說服力?社會新鮮人面對陌生的就業市場,難免會有焦慮感,但千萬不要道聽塗說自己嚇自己。簡單認識勞動市場各項制度、法律規章,並學會數據判讀,是武裝自己的第一步。今天,就讓我們先了解失業率所代表的意義吧。
失業數字準嗎?
今年 (2025) 1月份的失業率是3.3%、以目前約1,200萬的勞動力來計算,一個百分比就是12萬人,3.3%意味著失業人數不到40萬人,堪稱極低水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業人數來到1,160萬,其中有850萬人是受雇者,代表經濟情況不錯,有很多廠商或店家願意提供就業機會,受雇人數來到高水位。
當然,有人會質疑統計數據,總覺得政府的失業數據好像不準,無法反應真實的情況。這樣的批評也不能說是錯的,但其實政府只是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定義來進行統計罷了。ILO「就業從寬、失業從嚴」的認定標準或許不符合我們的直覺或生活經驗,但世界各國都是依據這個定義微調進行統計,如此各國數據才可以進行跨國比較。而且,依照同樣定義所展現出來的時間序列,會真實的呈現出趨勢變化和許多勞動市場細節。我們繼續往下拆解。
自然失業率
每個失業者的失業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但學術上歸納出三個最主要的類別: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循環性失業。從過去30年間台灣每月失業率所呈現出來的趨勢圖,就可以大致釐清台灣勞動市場失業的原因及組成。由圖中可以看出,1996年之前,台灣的失業率非常低,不到2%,有時甚至低於1.5%,這意味著僅發生摩擦性失業,即因找工作換工作而產生的失業。換句話說,那個時候台灣的自然失業率僅有摩擦性失業。
1990年代是全球化的年代: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中國擁抱市場經濟,許多國家都在進行系統性的經濟改革,走向市場化、自由化、去管制化。台灣勞動市場在這一波全球產業鏈重組的過程中,面臨著產業結構轉變所帶來的衝擊,許多中高齡失業者轉業困難,失業率一舉凸破3%。接下來,2000年前後由美國延伸出來的網路泡沫對台灣影響甚巨,畢竟我們是電腦及相關設備的製造大國,受到的衝擊高於其他國家,當時失業率一舉衝破5%,來到歷史新高。
在此之前,台灣也曾面臨過循環性失業問題,但已經是80年代被第二次石油危機掃到颱風尾的事了,那時的失業率升到4%左右。2000年這一波網路泡沫所造成的勞動市場衝擊來得非常突然,失業率短期之內暴漲2個百分點,而且那個時候就業保險還沒開辦,失業者還沒有6個月的失業給付可以請領,許多人的經濟安全一下子陷入困境。幾年後的2008年秋天,華爾街雷曼兄弟倒閉,把次貸危機所暗伏的金融風暴一舉引燃,全球都受到海嘯般的衝擊。台灣在2009年初的失業率再次創歷史新高,衝破6%,無薪假、22K成為這次循環性失業週期的關鍵字,雖然這個週期較前一次時間來得短,也有失業給付可以請領,但對後續勞動市場影響比較深刻,尤其對於社會新鮮人的衝擊很大。大學畢業生都還沒進入任何的社會制度保障,就面臨著工作難找、起薪超低的市場劣勢,這樣的困境持續了好幾年,那幾年的社會新鮮人真的是不好過。
大缺工時代來臨
回頭檢視這兩次循環性失業之間,當景氣蕭條的因素去除之後,失業率便回復到4%以下,而且在金融海嘯的循環性因素衝擊過後,失業率也同樣逐減回到相同的水位。由此,我們可以論證,以台灣目前的產業結構及勞動市場環境來看,自然失業率大約在3.5-4%之間,其中包括工作轉換較頻繁所帶來摩擦性失業、以及難以輕易解決的結構性失業。而現在的失業率約為3.3%,還低於3.5%,那就意味著景氣真的不錯,找新工作的失業週期變短、連技能不具備優勢的求職者都能找到輕易找到工作,這就是大缺工時代的基本特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