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看板人物— 蔡彣涓教授

移民、不平等與未來人力資源管理的趨勢

我們都知道,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可能會以移民或至已開發國家提供勞動服務的方式,解決他們貧窮的問題。但是,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他們對於移民或是外籍勞工則有不同的考量面向。由於外籍勞工在已開發國家只是短暫地提供勞動服務,因此相關研究大多在探討外籍勞工的引進對於本國低技術勞工的排擠效果。反之,考量移民者可為已開發國家提供長期、穩定的勞動力,因此相關研究關注的重點則大多著重於移民者在進入已開發國家的初期階段融入當地社會與勞動市場的情形,以及他們到底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達到與本國籍勞工一樣的勞動條件,包括薪資水準與工作型態。

        在近75年以來,台灣總共經歷兩次較大規模的移民,且兩次移民的原因與性別組成皆不盡相同。台灣所經歷的第一次移民是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時候,移民人口大多為青壯年的男性人口。而這波大移民主要係導致我國在1948-1949年短短一年之內,台灣總人口數增加了將近9%。另外,第二次移民主要是發生在1998年之後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外籍配偶的移民。由於台灣在1990年代經濟逐漸成長,女性的教育程度也大幅地上升,因此在盛行「男高女低」的婚配市場中,那些弱勢的男性人口(特別是老榮民)通常無法找到合適的對象,而必須訴諸於婚姻仲介公司來尋找另外一半。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台灣於2000-2003年四年所新增的大陸、港澳地區女性配偶的結婚人數總共占了2003年年底女性總人口數的0.98%。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非本國籍配偶中,女性即占了90%以上,且有將近六成來自於大陸地區。

        我最近所發表的論文(Tsai, 2021)即在使用三個行政資料的串連檔,探討第二次移民中大陸女性配偶在台初期融入當地勞動市場的情形。該篇論文使用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05-2015年的勞保單位被保險人檔、內政部2001-2015年的出生通報檔與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中2005-2015年的全民健保處方及治療明細檔(門急診)之串連資料,建構大陸女性配偶與本國籍女性勞工在過去十年間的就業記錄,以藉此檢視兩者的差距以及隨時間收斂的情形。另外,該篇論文主要係使用鄰近配對法(nearest-neighbor matching),據以解決大陸女性配偶外在、可被觀察的個人特質可能迥異於本國籍女性勞工的問題。實證結果顯示大陸女性配偶與本國籍女性勞工在全職工作就業比率與實質投保薪資方面的差距皆有隨時間而逐漸縮減的現象。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工商社論》制訂新經濟移民法不容蹉跎延誤」,2022年1月14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14000104-260202?chdtv)

 

 

我們也許認為移民相關的議題在台灣向來不是政府迫切且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台灣當前所面臨前所未有人口結構改變的嚴峻挑戰將致使我國15-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由2022年的1630萬人(預估)減少至2070年的776萬人(預估),且屆時的工作年齡人口結構將更趨於高齡化(45-64歲中高齡者占工作年齡人口的比率將由2022年43.3%,提高至2070年48.8%)?其次,大家是否知道國發會已將移民政策正式納入解決的策略之一,而於2018年2月8日施行了《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針對外國高階白領工作者、外籍生與僑生的居留所擬定的法案),且目前正規劃、研議《新經濟移民法草案》(針對外國專業藍領技術勞工的居留所擬定的法案)?有鑑於此,針對未來移民政策的修正,經濟系的同學們是否應該更加努力於強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且具備與時俱進的「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的思維與技術呢!

 

參考文獻:

Wehn-Jyuan Tsai (2021), “Immigration and Inequality: Analysis of Mainland Chinese Spous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ir Time in Taiwan”,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SSCI),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inclusion in an issue. (https://doi.org/10.1111/1468-0106.12373)


.蔡彣涓教授